English

文学笔会风光难再

1998-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邓 凯 我有话说

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留给人的记忆是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佳作迭现,新人辈出,异彩纷呈的文学活动将文坛弄得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文学笔会则是众多活动中尤为人钟情的一种。当时几乎所有的文学期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或多次文学笔会,在文坛“招兵买马”,以壮行色。在90年代的今天,文学笔会渐渐冷场,高质量的更是寥若晨星,——文学笔会怎么了?

文学笔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80年代初文学期刊蓬勃发展导致期刊之间互相竞争,以求得一席之地。这种竞争其实就是稿源的竞争、作家的竞争,而文学笔会则是藉以竞争的极好形式。杂志社把一些著名作家或从来稿中发现的具有文学潜力的新作者邀到某一处名山大川,让他们吃好住好玩好;改改稿,聊聊天,既推出了好作品(当时不少佳作皆出自于笔会,如宋学武的《干草》就是通过《青年文学》的笔会脱颖而出,后来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奖),发现了新作者,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参加笔会的作家一般都投桃报李地成了该刊的固定作者,被“收买过去”,文学笔会在当时功莫大焉。

笔会在兴起之初,主要内容是“以笔相会”,读稿子,谈稿子,最终推出好稿子。一般而言,作为成果展示,主办的刊物在笔会之后都会出笔会专辑或专号。在所有的笔会当中,办得最有成效、享有盛誉的当数《诗刊》的“青春诗会”,该笔会以改稿为主,之后《诗刊》以相当篇幅推出“青春诗会”专辑。也有例外,据《人民文学》副主编韩作荣介绍,《人民文学》举办笔会几乎不改稿,更多的是让作家们探讨一些问题。这种以改稿为主的笔会持续到80年代后期,之后,文学笔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学联谊会”,主办者将作家们邀到某一处风景名胜,游山玩水,聊聊天,叙叙旧,把酒临风,其乐融融,然后向你约稿。这种笔会既联络了感情,又约到了稿子,正可谓一举两得。而在今天,当一个世纪步入了黄昏,文学笔会也渐渐沉入了黑暗。

文学笔会的衰落,最直接的因素是主办者窘迫的经济状况所致。《诗刊》一编室主任、诗人李小雨介绍说,“青春诗会”从1983年开始至今,坚持了14届,原定每年一届,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从13届开始改为两年一届;与会者的开支在第10届以前均由《诗刊》承担,从第10届起,与会者不得不开始承担个人的往返路费,食宿则由主办者和赞助单位负责。和其他笔会的主办单位一样,《诗刊》的选择是无奈的。而许多文学刊物已是多年未办笔会了。

此外,《青年文学》主编李师东认为,笔会的日渐萧条与主办者的热情降温有关。如果刊物牌子响,影响大,作者大,似乎也无须开笔会,何况,花钱开笔会未必能吸引来好稿子。《芳草》副主编钱鹏喜感觉邀请名家参加地方性文学期刊举办的笔会相对困难一些,即使请到了却又招待不起。《小说界》副主编郏宗培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学刊物也在走向市场经济,要取得好稿,未必非通过笔会不可,而且,作家似乎也厌倦了;同时,作家队伍也重新整合,或下海,或出国;文学降温了,纯文学期刊没钱了,以前尚可拉厂家赞助,现在拉赞助越来越难,作家务实了,刊物也务实了,笔会的费用还不如以高稿酬的形式付给作家。

作家肖复兴认为笔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类似于19世纪西方的文学沙龙。尽管说“文人宜散不宜聚”,但文人还是需要接近自然、互相交流的。又由于中国作家在长期的低稿酬制度下,经济无法独立,而笔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互相交流的绝好机会。然而,笔会在今天日渐式微,《作家》主编宗仁发说,除去经济因素外,这种变化与作家的创作环境有关,以前的环境是恶劣的,笔会对作家来说是一个放松自己和交流感情的好机会。但今天,作家的创作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他们似乎更安于这种“书斋写作”,而且,先进的现代传播手段使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话、传真、特快专递……没有必要再把作家像往常一样集中起来。

然而,肖复兴说:“只要有文人,笔会就会存在”。众多人士认为,文学笔会在今天仍不失为团结作家、组织好稿、交流感情的一种好的形式,作家刘醒龙对此表示认同,但它将走上理性的秩序化,其内容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经济的色彩,同时将变得更加冷静和务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